01
退市、撤城、發不出財報
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徐正喜歡玩德撲,自稱水平還不錯。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德撲初級選手才看輸贏,高手都看籌碼。”
對于徐正來說,營收規模就是生鮮市場的“籌碼”,有了大籌碼就能定市場份額,短期的盈虧并不重要。
然而到如今,他手上的籌碼似乎已所剩無幾。
日前,據《財經十一人》報道,每日優鮮在3天內關閉了9個城市的的業務:6月30日,關閉蘇州、南京業務;7月1日,關閉杭州、青島、深圳業務;7月2日,關閉廣州、濟南、石家莊、太原業務。
目前,每日優鮮僅剩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這四個城市還留有站點。要知道,在每日優鮮最風光的2019年,它的業務曾最高覆蓋到了20座城市,并擁有過約5000個前置倉。如今其主營業務規模已大幅縮水,不足曾經的五分之一。
根據官方客服回應,此次撤城系業務調整,目前這些城市仍保留了“云超特賣”業務,用戶下單后最快可享受“次日達”服務。
昔日的“生鮮電商第一股”,如今的壞消息卻接踵而來。以每日優鮮已公布的財報來看,每日優鮮在近四年的凈虧損或超100億元人民幣。并且自今年4月起,每日優鮮的股價長期持續低于1美元,已觸發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

(截自Nasdaq官網)
如果說股價低迷還有時間進行調整,那么更為嚴重的就是每日優鮮至今仍未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財報。每日優鮮方面的回應是出于財務數據問題,并承諾于60天內(自5月24日起)提交年度報告。
7月初,每日優鮮發布公告,稱已對2021年前三個季度的財務數據進行了內部審查。審查后確認“次日達業務部在2021年進行的某些交易表現出可疑交易的特征,例如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系未公開、不同的客戶或供應商共享相同的聯系信息和/或缺乏支持性物流信息”。
經調整后,其2021年前三個季度通過在線平臺銷售產品的凈收入再次下降,平均每季度減少2億多人民幣。
財務數據審查完成后,距離當初的承諾已不足半月。每日優鮮即將發布的年報,無疑會是一顆重磅炸彈,直接決定了市場對于生鮮電商的態度。
02
拼命自救后,每日優鮮正在脫離生鮮電商
雖然嘴上說著不在乎盈虧,但面對越來越大的虧損,每日優鮮還是在拼命想辦法自救。
伴隨著每日優鮮一同出現的,就是其首創的“前置倉”模式。為了覆蓋面和效率,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基本都是小倉,可以覆蓋半徑三公里的地區,且可以越開越密。后來為了解決小倉密集后管控難的問題,每日優鮮還在技術系統研發上投入了大量成本。
憑借著對技術和算法的長期累積、優化與迭代,每日優鮮的運營效率不斷提高。在中國前置倉即時零售行業,每日優鮮的技術和智能化水平都達到了行業領先,在生鮮管理相關專利方面和技術團隊規模都排到了第一。
然而大量的前置倉雖然提高了履約效率,但也是燒錢的一把好手。從每日優鮮的財報來看,其2018年至2020年的履約費用分別為12.4億元、18.3億元和15.8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34.9%、30.5%和25.7%。雖然占比一直很高,但從趨勢上來看也算有所下降。
到了2021年第三季度,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單季度就達到6.4億元,占比又回到了34%左右。這一季度中,履約訂單數為2870萬個,折合下來平均每單的履約費用高達22.3元。如此高額的履約成本,一直是每日優鮮燒錢的“元兇”之一。

(截自每日優鮮2021年Q3財報)
每日優鮮也發現了前置倉的弊端,開始大規模撤離二三線城市,希望能先在更符合自身定位的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然而,每日優鮮的定位比上不如盒馬鮮生,比下又有余多多買菜。尷尬的境遇之下,每日優鮮本身也只能靠規模效應實現盈利。如今接連撤城雖然止住了一時的虧損,但對長期來說則是有害無益。
對此,每日優鮮的解決方法是開辟新賽道。撤離二三線城市后,每日優鮮也不想將地盤完全拱手讓人,于是徐正打起了菜市場的主意。
每日優鮮經營的菜市場不同于傳統。其首先獲得菜市場的經營權,隨后進行改造,將菜市場“搬到線上”。從而以菜市場為中心,輻射周邊消費者,通過社區團購的方式獲取線上客戶。這樣的好處不僅僅是把菜市場變成了自己的前置倉,更是可以收取租金、平臺服務費以及基于銷售額的傭金。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前置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