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陰霾下的上半年,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小的沖擊。然而,有一個熱詞連疫情也阻止不了,那就是——數字藏品。
假若你對數字藏品沒什么具象的認知,那么,如今估值已達40億美元的“無聊猿”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這個數字藏品業的鼻祖,火爆一度超出人們的預期,這把火最終也燒到了國內。
作為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唯一標識的,經數字化的特定作品、藝術品和商品,目前國內的主流理解,數字藏品就是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簡稱)。
但國內數字藏品和國外NFT有明顯的區別,前者功能落在“品”上,后者功能則在“幣”上。在海外,NFT作為一種區塊鏈技術下的代幣,具備合法的金融屬性。
那么,在國內并不具備金融屬性的數字藏品為何還這么火?大熱的背后,又隱藏了哪些風險?未來,數字藏品真的能幫助其他行業成為風口上的豬嗎?
01
入場熱、資本熱、消費熱
春江水暖鴨先知。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元宇宙相關企業全年新注冊數量同比大幅增加3950.0%至567家。截至7月初,全國元宇宙相關企業新注冊數為208家。數字藏品,2022年新注冊相關企業28家。
“國內現在大大小小有四百多個從事數字藏品相關業務的企業,到最后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能真正活下來。”上海尊安文化董事長史飛在接受新零售商業評論采訪時表示,雖然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數字藏品熱度飆升,但目前在國內仍處于起步期。
或許資本們也想投出個“黑馬”來。今年以來,資本在數字藏品領域的動作也十分頻繁。
根據新零售商業評論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17家數字藏品相關公司獲得融資,最后一輪融資花落數字藏品電商平臺“福建天琛優藏”。
不過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目前這些平臺融資均為天使輪或A輪,融資金額最低為數百萬元人民幣,最高也未超過千萬美元。
不差錢的互聯網大廠也在加速進入這個賽道。
除了阿里、騰訊、京東、網易、百度之外,最新進場的是音頻行業頭部品牌“喜馬拉雅”。據了解,喜馬拉雅將推出數字藝術藏品平臺“美藏”。
業內人士莫莫(化名)認為,基于web3.0的大趨勢,大廠們率先進入數字藏品領域是必然的,“他們有技術、有資金,有的還有版權,進入這個領域可謂占全了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他表示,對大廠而言,布局數字藏品當前贏利與否并不是首要考慮因素,入局之后能講點與元宇宙相關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在大廠之外,一些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也紛紛加入,更為這個行業添了一把火。
5月份,中國電信旗下持牌支付機構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翼支付”)推出“麟翼數字藝術品專區”。
銀聯更是早于今年春節前,就在其云閃付App中推出了“數字藏品”小程序,并發布《航天!贰缎酒!贰吨袊!贰段寤Ⅳ[春》系列數字藏品。
而人民網、解放日報等官方權威媒體也在嘗試于一些特定的時間,如創刊紀念日等推出相應的數字藏品,從傳播角度為數字藏品行業增加了不少主角光環。
春節期間,解放日報對外發布“虎年紀念數字藏品”抽獎公告,幸運中獎的讀者顧小姐表示中獎后的藏品不知道在哪里查看,“當時只是出于好奇隨手填了手機號碼參加的,但這個獎品究竟有什么價值,未來在什么場合可以怎么用,完全不懂。”
像顧小姐這樣對數字藏品完全不懂的人,目前在國內是絕大多數。史飛表示,這也是國家目前嚴禁二級市場交易的主要原因。
02
數字藏品的價值
在國內,數字藏品的屬性主要落在“藏品”,而非金融上。那么,和傳統藏品相比,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虛擬的數字藏品究竟有什么現實價值呢?
在史飛看來,數字藏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稀缺性,通常數字藏品都是限量發售的,這就使得它具備了有限性,年輕人尤其是00后等Z世代人群,非常在意自己能否擁有一個獨特的數字藏品;
其次是內容價值,每個上鏈的數字藏品不只是一張簡單的數字化的圖片,而是經過二度創意的作品,作品的背后還有一串加密的密碼,具有可追溯性和唯一性;
最后是社交屬性和交易屬性,目前,國內不允許交易,但這不代表數字藏品本身沒有交易屬性。社交屬性更加容易理解,未來,人們可能會在特殊的日子向朋友贈送一個數字藏品,而不是一束花。
有趣的是,數字藏品行業的這些特征,也有助于文創行業的創新與積累。這使得數字藏品與文創行業聯手后,將對整個文創行業的持續增長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數字藏品也對其他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數字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