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認為,安莉芳控股業績下行,與公司長期依賴線下渠道有關,同時憑借線上流量紅利脫穎而出的新銳內衣品牌,也對公司市場份額造成擠壓
持續兩年虧損,老牌內衣企業業績再次預警。
日前,安莉芳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安莉芳控股,1388.HK)披露截至2022年5月31日止五個月未經審計業績,期內,該公司錄得公司擁有人應占凈虧損約500萬港元。對于凈虧損,公司披露兩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在國內再次多點爆發,消費持續疲弱,部分銷售點暫停營業,導致銷售較上年同期減少;二是期內人民幣貶值造成了影響。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2019年安莉芳控股已顯業績走弱跡象,年內,該公不僅利潤降幅近五成,盈利指標毛利率及純利率(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與收益的比值)均較上年下降,且后者為彼時上市以來最低。若再結合2020年、2021年虧損情況,公司利潤率指標可謂是“一年下一個臺階”。
對于公司業績下行,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公司長期依賴線下渠道有關,同時近年來憑借線上流量紅利脫穎而出的蕉內、Ubras等新銳品牌,也對老牌內衣市場份額造成擠壓。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安莉芳控股持續優化零售點;截至2022年3月底,公司總零售點1205個,較2014年底已凈減逾1100個。但在持續“關店”的同時,該公司網上銷售卻發展緩慢,公司收益超七成仍來自線下零售。且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面對新興品牌沖擊,老牌內衣企業經營方式相對固化,需以年輕化心態經營品牌,才能應對競爭壓力。
針對公司業績下行、擬采取改善措施、全渠道銷售布局情況、如何應對新興品牌線上擠壓等問題,《投資時報》研究員電郵溝通提綱至該公司相關部門,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公司回復。
業績向下
作為老牌內衣企業,安莉芳控股于2006年底在港交所上市交易,目前旗下經營旗艦品牌安莉芳及芬狄詩、功能性品牌COMFIT、網絡品牌E-BRA、男性內衣品牌IVU、線下批發品牌安朵以及奢華設計品牌LIZA CHENG。
安莉芳控股的產品主要包括女性內衣、睡衣、泳衣、ODM產品等,其中,女性內衣是公司核心產品,基本占據公司近九成的收益。
數據來看,安莉芳控股業績走弱在2019年已有跡象。該年,公司錄得收益、本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為22.67億港元、0.80億港元,同比降幅7.55%、46.86%;毛利率、純利率(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與收益的比值)也均較上年下降,為77.76%和3.54%,尤其后者為彼時上市以來最低。而上一次純利率處于低位,則是2016年,數據為4.44%。
進入2020年、2021年,公司不僅收益大幅下滑至16億港元水平,且本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持續兩年虧損為-282.4萬港元、-2748.5萬港元;毛利率則降至71.64%、72.97%,均為上市以來低谷,虧損率則為-0.17%、-1.66%。
事實上,不止安莉芳控股連續虧損,其他老牌內衣業績也出現虧損、盈利下降。2020年、2021年,都市麗人(2298.HK)錄得本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虧損人民幣1.18億元、4.94億元,虧損率3.86%、14.72%;愛慕股份(603511.SH)錄得歸母凈利潤人民幣4.44億元、3.45億元,歸母凈利率13.22%、9.80%。
可以看到,疫情影響加之消費場景向線上轉移,使得以線下渠道為主的老牌內衣企業受到影響;另外近年新興內衣品牌脫穎而出,也不斷擠壓老牌內衣市場份額。
安莉芳控股2015至2021年純利率/虧損率及毛利率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長期依賴線下零售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2007年至2014年,安莉芳控股的總零售點(銷售專柜及零售店鋪)數量基本呈凈增態勢,由2007年底的逾1300個,增至2014年底的2317個。7年下來,平均每年凈增近150家。
但自2015年起,該公司開始優化線下渠道,關閉或重置效益偏低零售點。據財報數據披露,2015年至2021年,該公司總零售點凈減101個、149個、142個、88個、173個、266個、147個。截至2021年底,公司銷售業務雖仍覆蓋全國逾380個城市,但總零售點已降至1251個。且今年1—3月,總零售點繼續凈減46個,截至3月末,總數1205個,回到2007年底水平。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安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