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水餃、兒童酸奶、兒童面條……北京市民張蕾給7歲的兒子買食品,已經習慣挑選那些帶有“兒童”標簽的食品。
“既然貼了‘兒童’的標簽,應該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添加劑少、微量元素多這些好處。只要對孩子更安全、更有營養,哪怕價格貴一些我們也舍得買。”張蕾說。
張蕾對于兒童食品的態度,在兒童家長中并不少見。有專項調查的結果顯示,84.8%的兒童家長更傾向于給自己的孩子購買標有“兒童”字樣的食品。
然而,這些讓家長們青睞的兒童食品卻并不一定更安全營養。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尚未明確“兒童食品”概念,當前市場上貼有“兒童專用”等標簽的兒童食品,更多的是一種營銷手段。不僅如此,一些針對兒童銷售的食品,還會因為添加劑等原因,對兒童健康造成損害。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莉建議,加強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食品包裝標識的立法,加強專門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建設,從而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去選擇更適合兒童青少年的食品,更好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兒童食品缺乏國家標準
兒童醬油、兒童牛奶、兒童香腸……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超市看到,有不少食品都貼有“兒童”標簽。
在多個電商平臺上搜索后發現,幾乎所有日常食用的食品都會貼上“兒童”的標簽,一些兒童食品的銷量還十分可觀。比如,在某品牌的官方旗艦店中,兒童水餃的月銷量達到900份以上,占據該店水餃類食品銷量榜第二的位置。
記者注意到,這些兒童食品有著比較一致的風格——在包裝方面,多采用鮮艷的卡通圖案;在宣傳方面,聲稱有著對兒童有益的“天然營養”“獨特配方”;在價格方面,貼上“兒童”標簽的食品要比同品牌的食品更貴。
然而,這些得到眾多家長青睞的兒童食品,卻沒有國家標準。
目前,強制性國家標準中并沒有“兒童食品”這一概念,我國只有針對0至36個月的嬰幼兒配方食品、輔食的相關食品安全標準。2020年發布的《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在兒童零食營養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作了規定,但該標準并不具有強制性。
張莉在調研中發現,市場上冠以“兒童專用”的食品與同種類食品并無實質性差異,但價格普遍較高,有的甚至可能涉嫌虛假宣傳。另外,中小學校園周邊的小商鋪售賣的辣條、干脆面、果味飲料等食品安全質量難以保障,部分屬于“三無”產品,油、鹽、糖含量普遍較高。
兒童食品未必適合兒童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群體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
促進兒童健康,食品安全和營養至關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姚鵑認為,在全生命周期中,兒童時期的飲食習慣、食育認知極為重要,將影響一生的健康,兒童健康成長更需要合理、科學的膳食營養管理。
但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國家標準,很多家長對兒童食品缺乏正確的認知!2021學齡及學齡前兒童營養知行力報告》顯示,有五成兒童家長對于營養和疾病的關系了解不夠,營養知識有待提高;超過半數3至12歲兒童家長認為孩子的喂養和日常膳食有待改善,存在不平衡和相應不良飲食行為及健康問題。 共3頁 [1] [2] [3]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食品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