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7月15日電,今年以來,京津冀等多地陸續發出在網絡餐飲外賣配送中推廣使用“食安封簽”的倡議或通知,通過膠條封口等方式,為外賣食品的“最后一公里”加一道“安全鎖”。記者近期采訪發現,“食安封簽”的出現令消費者拍手稱快,但推廣并不順利。“誰牽頭”“誰出錢”“誰監管”等問題給餐飲從業者們帶來了持續困擾。
“外賣上鎖”仍是少數
中午時分,天津市南開區某商業廣場上,停放著數十輛騎手專用電動車,陸續有外賣小哥從商場里出來,拎著包裝好的餐飲,匆匆返回自己的車旁,放入保溫箱內,騎車穿梭而去。
正值用餐高峰,短短幾分鐘內,便有十幾份餐飲外賣從這里送出。記者發現,在這些外賣包裝的封口處,僅有三四個貼有“食安封簽”字樣的膠條,個別封條上有商家標識,多數則采用訂書釘、透明膠帶等簡易方式,或者直接將塑料袋口系上。
外賣小哥李友從事外賣配送已有5年,他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使用“食安封簽”的商家在增多,但仍然只占少數,且五花八門,政府和外賣平臺都沒有強制規定,全憑商家自覺。
“食安封簽”是為保障外賣配送環節的食品安全,防止外送餐食外包裝在運送過程中被人為拆啟或意外破壞而采取的一次性封口包裝件,具備拆啟后無法恢復原狀、無法重復使用的功能。使用訂書釘、透明膠帶等簡易封口則達不到這一標準。
今年以來,多地消協陸續開始推廣“食安封簽”。4月,京津冀三地消費者協會組織聯合向外賣餐飲服務企業發出推廣使用“食安封簽”倡議。天津市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稱,此前曾免費向餐飲企業贈送一批封簽,“但沒有后續動作”。
記者隨機走訪并在外賣平臺上聯系了一些提供外賣配送服務的商家,多數店主表示知曉“食安封簽”,但并未付諸應用。也有少數商家表示,出于食品安全和避免糾紛的考慮,早在幾年前便開始自行制作封簽并堅持使用。
誰牽頭?誰出錢?誰監管?
記者采訪發現,推廣“食安封簽”之所以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有三大疑問困擾著餐飲從業者們。
——誰牽頭?采訪發現,很多餐飲商戶對使用“食安封簽”持歡迎態度,但因不了解或不知怎么用,仍在等待相關部門的指導。
“‘食安封簽’不僅讓消費者放心,也能為我們加上一道保險,避免打包或配送環節菜品、餐具遺失帶來的糾紛。”位于天津市河西區的餐飲業個體戶石鳳躍說,“有封簽是好,但是具體有什么要求,比如是統一發放還是自行制作或購買、上哪兒買,我們還不了解。”在一系列疑問之下,他遲遲沒有行動。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餐飲外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