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一大批“測評”平臺和博主應運而生。然而,市場上檢測方法和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以商養測”成風,少數第三方測評非但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判斷,反而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沒想到跟著測評買也踩坑。”近日,為了給兒子選購一款汽車玩具,寶媽茜茜翻閱了多篇測評筆記,最后下單了某博主的“強烈種草款”,拆開一看,卻發現產品質量低劣、氣味刺鼻。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一大批“測評”平臺和博主應運而生。他們打著專業、中立的標簽,通過分析、比對商品質量和價格,給出購物建議。
然而,記者采訪發現,檢測方法、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還有第三方測評與商家深度捆綁,變相帶貨,虛假測評……種種操作非但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判斷,反而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同款面霜,兩家測評結果截然相反
“熱門防曬紅黑榜”“百搭襯衫開箱測評”“網紅零食避雷指南”……在某社交平臺上,記者輸入“測評”進行搜索,發現有600多萬篇相關筆記。大到汽車、電腦,小到雪糕、發卡,所涉商品幾乎無所不包。
據某短視頻平臺發布的榜單,去年有1.89億用戶在該平臺觀看開箱測評視頻,超70%用戶將測評作為自己消費的重要參考。
“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不斷增加,但又缺乏選購的時間和經驗,切中痛點的第三方測評由此迅速走紅。”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向記者表示,專業、公正的測評值得鼓勵。通過科學方法對產品進行橫向比較,既能為消費者提供決策參考、降低試錯成本,又能對企業構成監督,使好產品脫穎而出。
然而,現實情況卻有所不同。在經常觀看各種測評視頻的嘉文看來,眼下的測評行業似乎背道而馳。
“6·18”期間,嘉文關注的一位測評博主盤點了12款面霜,通過測試保濕、美白、抗衰老等效果,得出某款面霜“起效成分含量足,性價比高”的結論。而另一位博主則考察產品質地、刺激性、添加劑,同一款面霜又因“有防腐劑,質地厚重易悶痘”而被列為黑名單第一位。面對結果迥然不同的測評,嘉文更迷茫了。
由于缺乏標準和門檻,市面上的測評方法五花八門。記者發現,有的機構為凸顯專業性,就產品的各項指標出具檢測報告;有的機構則以“真實性”為賣點,進行“試用”或“試吃”;還有一些測評僅憑個人好惡對商品做出評判,毫無專業性可言。
名為測評,實則營銷、帶貨、變現
茜茜發現,這兩年,自己常逛的測評平臺紛紛開起了淘寶店,很多測評博主也在社交平臺上設置商城入口、發布購買鏈接。結合自己跟著測評買到了問題商品的經歷,她不禁懷疑這是“變相做廣告,賣啥說啥好”。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測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