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疊加疫情影響,便利店行業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行業內大多數便利店企業進入收縮狀態。
不同的便利店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持續加大在咖啡市場的布局。
5月底開始,便利蜂店內售賣的自助咖啡出現漲價現象,全價漲幅接近300%。
例如,原先一杯全價6元的中杯拿鐵,漲價后18元/杯,折后現價為9元/杯。
對于本次自助咖啡產品漲價,《靈獸》通過官方客服了解到,便利蜂咖啡產品價格全線上調是“由于原材料上漲”所致。
目前,便利蜂提供的自助咖啡產品在特惠價格后,普遍售價為3元至12.9元。
《靈獸》在走訪了北京市場的幾家其他便利企業,店內所售咖啡暫時均未出現漲價現象。
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持續加大在咖啡市場的布局,推動主營精品咖啡的“不眠海Sober Hi”子品牌進一步發展。未來,不眠海將繼續利用便利蜂店面布局飲品站,由咖啡師現場制作精品咖啡以及其他茶飲。
不過,在北京大興區嘉悅廣場的三家門店內,從今年3月份開始停止售賣咖啡,至今尚未恢復經營。
對此,便利蜂工作人員對《靈獸》表示,具體什么時間重新開始再次售賣暫時不清楚。關于具體原因,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不眠海的原料都是從上海那邊運過來的,但由于今年前段時間上海疫情原因,原料運輸不過來,所以北京這邊的不眠;径纪A。”
從2020年的“高速擴張”,到今年4月份提出“冬眠計劃”開始收縮,再到自助咖啡全線漲價,算法依然無法完全規避食安等問題。便利蜂正在經歷著陣痛。
1
收縮
在新經濟常態的大環境下,行業內大多數便利店企業進入收縮狀態。
據行研數據顯示,2019年之前,國內便利店數量持續增長,2016年、2017年、2018年便利店門店數增速分別為3%、13%和15%,呈上升趨勢。但2019年、2020年的便利店門店數增速即下降為9%和8.9%。
據《南方周末》報道稱,截止2022年7月初,便利蜂入駐的38個城市中,仍有13個城市幾乎所有門店“不得不臨時閉店”,2278個店鋪有將近四分之一處于關店狀態。
一位前便利蜂員工對媒體表示,除高管團隊、運營等核心部門外,公司進行了多輪裁員。由于開店計劃縮水,一些負責開發的人員也被裁撤。目的主要是維持正常運轉,減輕成本壓力。“公司賬面上的錢足夠支持正常運轉,但必然要省著花了。”
兩年前,疫情剛剛暴發后,便利蜂曾逆勢上揚。
2020年期間的這一次擴張,便利蜂的店鋪數量一度突破了2000家,首次躋身全國便利店品牌前十。
彼時,一位便利店企業的負責人曾告訴《靈獸》,便利蜂的打法很兇猛,一是,不惜以高租金拿店;二是,同一條街上可以緊挨著開好幾家店,甚至一個寫字樓也可以同時開上幾家。
當然這種兇猛的打法基于當時雄厚的賬面資金,但在今年的這一輪疫情中,便利蜂開始了收縮。
其入駐的38個城市中,閉店數量最多的是南京,共有76家店鋪閉店,其次就是上海、天津,分別閉店55家和54家。
而作為大本營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共38家店鋪處于停業狀態。
2021年年末時,便利蜂一位高管曾宣布萬店計劃,通過“高速擴張模式”,到2023年,門店將達到1萬家。
但在疫情的影響之下,2022年3月30日,便利蜂發出全員郵件,由于疫情影響,2021年公司業績未達到預期,所以宣布取消年終獎。緊接著便利蜂的“冬眠計劃”取代了“高速擴張模式”,根據疫情情況,讓部分門店、運營、供應鏈等板塊暫時“靜默”,以便最大程度地減輕損失。
便利蜂的信息采集部是最先察覺到“寒冬來臨”的部門,該部門在所有的新店選址之前的半年,就需要開始做選址人流數據的采集,但疫情下,規模拓展劇烈收縮,也使得該部門不得不“沙灘擱淺”。
一位便利蜂的原信息采集員對《南方周末》表示,2022年3月18日,公司給出“修改模型”的理由通知該部所有員工原地待命,不再開始新的采集任務。但直到一個月后,該員工發現自己的“蜂利器”賬戶已經被注銷,此時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公司裁掉了。
2022年以來,除了疫情風控影響,消費意愿下降、來客數量降低等變化影響加劇。有行研數據顯示,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42億元,同比下降0.2%。
而對于采用直營模式運營的便利店企業來說,疫情和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導致新店盈利周期變長,后臺成本壓力增大,不得不通過壓縮開支、提升閉店比例等方式攤薄成本。
2
算法規避不了食安問題?
一直以來與其他便利店最明顯的區別是,便利蜂是由算法驅動的。
2018年,便利蜂將ERP系統切換為算法驅動的自動化操作系統,當時被業內看作激進的動作,其創始人莊辰超為此表示:當人機配合的時候,人和系統都不能發揮最大的優勢。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咖啡